非遗地方剧种亮相上海艺术节图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越调《老子》主演申小梅是越调申派传人。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为数不多的地方剧种演出,河南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新编历史剧《老子》昨晚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今晚,福建龙岩市汉剧团的新编历史剧闽西汉剧《史碑鉴》也将在逸夫舞台上演。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是上海难得一见的地方剧种,两台剧目都向上海观众展示了古老剧种的现代面貌。
虽然越调艺术这么多年第一次来到上海,却意外地在他乡遭遇了众多知音。昨晚的演出现场,台上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和叫好。而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始终不愿离去,远道而来的越调表演艺术家们也因此真诚地加唱了三首传统越调曲目,申派传人申小梅更是在舞台上重演了越调大师申凤梅的“活诸葛”,加演持续了将近半小时才散场,更是艺术节舞台罕见的场面。
古老剧种首次来沪
河南越调和闽西汉剧都是历史深厚的古老剧种,但几乎从没来上海演出过,因此对上海观众而言十分陌生。
河南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各部,鼎盛时曾在全国有着一定影响。这一古老剧种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昆曲、清戏、罗戏、卷戏、汉剧等元素,在音乐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严格的曲牌连缀音乐转变为较自由的板式音乐。现在仍然保留一部分曲牌体的各种小调。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
而闽西汉剧同样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清雍正、乾隆年间,徽班北上形成京剧,南下的徽班传到福建闽西和广东,为与当地戏曲区分而称“汉剧”。上世纪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闽西汉剧在表演艺术上柔于京剧,刚于越剧、黄梅剧。角色行当分“生、旦、丑、公、婆、净”,六行九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用部分昆腔、高腔、吹腔、南词北调,并吸收了大量在闽西、闽南广泛流行的民间小调和佛、道教曲调。并被客家人亲切地誉为“家乡戏”、“南国牡丹”。
新编创作赋予现代生命
如今,河南越调在当地仍然有较为深厚的观众基础,河南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表演、声腔、音乐、舞美艺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有越调表演艺术大师申凤梅作为剧种大旗,剧团的创作演出都较为活跃。
此次来沪的越调《老子》创排于2008年,国家一级导演李利宏、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武分别担任《老子》的导演及舞美设计。曾先后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中国第九届艺术节文华大奖、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剧目。而剧中主演申小梅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越调申派传人。在昨晚的演出中,她把老子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和古代思想家演绎得形神兼备,而其演唱更是尽现声腔艺术之魅力。很多演员在热烈鼓掌之余,甚至想不到这位老子是一位女演员演的。
申小梅表示,由于没有任何舞台形象可以借鉴,演好老子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加上越调大腔大调、男女同声同调的独特唱腔,难倒了不少男演员,这个角色对她是个重大的挑战,但对河南文化和越调艺术都有很大的意义。
而闽西汉剧在上世纪90年代前仍十分活跃。之后由于汉剧改革滞后,市场急剧萎缩,专业汉剧团的人才稀缺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演员青黄不接。自闽西汉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龙岩市投入500万元,分两批选送49名学生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院学习、训练,以求慢慢填补剧团缺行少当的情况。
明晚即将上演的《史碑鉴》是龙岩市汉剧团20多年来首部古装汉剧,肩负着闽西汉剧复兴之路的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特邀了上海的知名剧作家黎中城、上海京剧院演员何澍及福建京剧院演员李长平(微博)共同投入创作,由龙岩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黄蕊、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导演教研室主任于凡林联合执导,由资深汉剧作曲家袁洪亮、钟礼俊设计音乐。全国的创作力量聚集在一起,以求重现“闽西汉剧”并给予其现代舞台呈现。
相关新闻
推荐信息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