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成都智造隔空无线充电技术惊艳亮相
立体空间范围内自由移动
无需充电线
磁共振无线充电设备隔空为手机充电
支持多部手机同时充电
不需要充电线,还能够边充边玩,这样的手机隔空无线充电技术,你是否期待已久?
2月23日—2月25日,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上海举办。在这场最具影响力的通讯领域盛会上,OPPO发布了X2021卷轴概念机,其应用的隔空无线充电技术也惊艳亮相。
据悉,该技术由成都斯普奥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普奥汀”)与OPPO合作开发,可以在十多厘米范围内自由地“隔空充电”。与过去只存在于概念中的无线充电不同,这项来自“成都智造”的硬核技术所采用的“蕊磁”隔空无线充电方案是全球首款具有量产可能的手机隔空无线充电。
哪些便利?
无束缚充电体验
真正实现边充边玩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手机充电的性能需求日益增长,焦点渐渐锁定在了“无线充电”身上。但现在出现的无线充电器仍然需要将手机放置到充电器的托座上,无法摆脱束缚。
“‘蕊磁’隔空无线充电方案可以提升用户的手机充电体验感,实现十多厘米的隔空充电距离,在立体空间范围内自由充电。只要手机处于发射区域内,都可以实现无束缚的充电体验,真正实现边充边玩,让用户不需要充电线。”斯普奥汀创始人兼董事长喻易强介绍。
斯普奥汀是一家专注于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相关系统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公司为AirFuel无线充电联盟成员,基于高频磁共振耦合技术框架,推出了新一代磁共振无线充电、无线供电技术——“蕊磁”(RiCharge)技术。
在MWC现场,前来体验的观众切身感受到“蕊磁”技术的便捷,他们将OPPOX2021卷轴概念机拿离充电设备,并在上方10多厘米左右高度自由移动,手机也一直处于充电状态之中,且多部手机还能够同时充电。据悉,只要手机内置“蕊磁”无线充电模组,或者外置通过手机壳等方式进行链接,就能够隔空无线充电。
记者还了解到,隔空无线充电时间跟有线充电时间一样,都与充电功率相关,目前发布的卷轴概念机支持7.5W,而“蕊磁”在手机领域隔空无线充电时的功率最高有18W,未来还将进一步升级。
如何实现?
同频共振耦合技术
为设备隔空无线充电
隔空无线充电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工作原理在于蕊磁模组的发射端供电时会产生一个自谐振磁场,当接收端进入该磁场范围内会与发射端一起产生同频共振耦合,从而将发射端的电能以无线的方式耦合到接收端,为设备隔空无线充电。” 喻易强介绍。
目前,“蕊磁”技术在充电距离、垂直和水平自由度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最远可实现50厘米左右的充电距离,加上中继可以达到100厘米左右;且通过采用自适应匹配、功率动态调配和磁场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可以实现在立体空间内一对多的无线充电,系统能量传输效率最高可达到75%。
斯普奥汀方面表示,该技术在MWC的亮相,标志着“蕊磁”隔空无线充电方案已经进入具备量产可能阶段。
在研发上,2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自2022年1月1日所有生产、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不超过50W,这与斯普奥汀的研发方向一致。“国内终于有了规范,前期的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我们这次展出的技术完全符合这个规范要求。”喻易强表示,50W的功率限制符合斯普奥汀在磁共振上一直坚持的研发方向,即不一味增大功率,而是更注重实际使用体验。
在安全上,征求意见稿还规定了移动设备无线充电的工作主频,将斯普奥汀隔空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主频6.78MHz正式纳入国家规范。这也意味着,电磁辐射安全方面,斯普奥汀本次展出的技术完全符合这个规范要求,对人体无害。同时,该技术还能够实现充满电即时断电以及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异物检测等适用于无线充电的安全保护措施。
怎样诞生?
成都政策优势和创业环境
吸引团队落户
如此“硬核”的技术,是如何在成都诞生的?“我们看中成都的政策优势和优秀的创业环境,最终决定在此落户。”喻易强告诉记者,5年前,他带着创始团队和系统化的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成果回国创业,选择了这座城市,“成都对创新创业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落户当年就获得了成都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启动扶持项目基金。”
目前,斯普奥汀主要深耕消费电子和工业设备两个领域,中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已应用在智能穿戴、消费电子、工业智能制造等领域且多项领域已量产出货,相关技术皆为自研,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喻易强看来,相比消费电子领域,工业制造行业的无线充电场景或许才是真正的刚需。例如,在以安全为重中之重的施工工地,塔吊可视化设备无线充电改变了过去人工攀爬塔吊更换监控设备电池的场景,同时由于隔空无线充电属于非接触式充电方式,也不会有电线困扰及短路隐患,极大地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
斯普奥汀方面表示,未来将推动自身科研水平稳中求变,在商业化方面发展新思路,拓宽新渠道,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以提高磁共振无线充电方案在市场端应用的可行性。
本报记者 吴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