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托起品牌群像
从廉价的加工产品,到高精尖的装备制造业;从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到风驰电掣的高铁;从以价取胜的初级阶段,到推向全球的“中国标准”……30多年过去,逐步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不断书写着自己的中国故事。
把质量当做企业生命
说起中国企业注重质量,最著名的故事非“海尔砸冰箱”莫属:1985年,在收回消费者反映有质量问题的70多台冰箱后,时任厂长的张瑞敏下令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毁,喊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从一家地方小厂到覆盖全球的“白色帝国”,中国海尔的故事,代表了一批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
有着类似经历的是中联重科。这家今天的中国工程装备的巨人,20多年前才开始转轨改制。1993年,他们生产的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受到了市场欢迎,但在第二年,公司决定将这些产品全部停产。理由只有一个:根据市场反馈,产品有质量瑕疵。
对待自己的产品必须零容忍,不把有缺陷的产品推向市场。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当年7月,他们便研制出了第二代输送泵,同时免费换回前期售出的机器。
20多年倏忽而逝,镜头拉近至今年的米兰世博会,作为世博园内唯一的中国品牌起重机,中联重科ZTC350起重机已连续作业5个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表现稳定、精准、无故障,收获无数点赞。
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
从1984年开始进军汽车行业的长安汽车,其自主品牌销量在中国已经连续8年第一。现在,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汽车产销已累计突破1000万辆,在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中保持第一。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长安人深切感受到,核心技术买不来、换不来、抄不来。长安汽车坚持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完成了中国纯电动汽车带电“第一撞”、中国新五星安全标准“第一撞”,并以北美标准成功进行了中国汽车安全碰撞第一翻滚试验;从2003年起,长安汽车又陆续在重庆、上海、北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建立起全球研发格局,研发实力连续3届6年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
有类似经历的是海信集团。2011年,这家电视巨头遭遇日韩企业的严峻挑战——日韩企业推出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替代了中国企业此前广泛应用的背光技术,一度让中国企业面临核心组件全部被外国企业控制的困境。
如何应战?只有自主突破。海信人潜心研发,取得了170多项技术专利,攻克了ULED(极致超级发光二极管)技术,实现了以较低成本满足消费者对“梦幻显示器”的视觉追求。现在,ULED已成为世界画质技术主流。这背后,是海信人从零做起、不断探索的艰辛过程。
把企业看作中国形象代表
“铁路建设的中国标准,可以与任何欧洲国家的标准媲美!”
说这话的,是尼日利亚交通部铁路局局长巴拉姆·巴图力·噶法。去年,中国铁建中标的尼日利亚沿海铁路,总承包额达到119.7亿美元,不仅刷新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单体合同额最高纪录,而且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
非洲最长的现代铁路、津巴布韦最大的安居工程、赞比亚百姓的饮水工程、加勒比地区最好的医院,每一项惠及当地百姓的工程背后,都有中国铁建的身影。
因为贡献卓越,中国铁建中非建设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曹保刚被尼日利亚两个州授予“酋长”称号;而当有“CRCC”标志的汽车出现,尼日利亚的许多民众都会欢呼;在安哥拉,为了纪念中国铁建为该国战后重建作出的贡献,政府专门在本格拉铁路路基两侧醒目地涂上中国铁建二十局的葡文缩写,还将在首都罗安达附近建设一座中安友谊纪念碑——给当地干工程、培养产业工人、修路、建学校的中国铁建,已经让非洲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情谊。
这样的行为,来自于朴实的信念:走出去的企业,不仅应在当地进行互惠型商业合作,更应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