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车企召回成常态 内功建设任重道远
召回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要说今年国内车市最热的一个话题是什么,非“召回”莫属,从去年就闹得沸沸扬扬的速腾召回案,到前不久长安宣布召回12.1万辆汽车,“召回门”似乎奏响了2015年车市的最强音,北汽、广汽、吉利、长城等昔日“零召回”的自主品牌车企也接连宣布召回。
随着召回量日渐增长,国内众多自主品牌也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正在走出一条化召回为转机、靠质量取胜的品牌振兴之路。
自主品牌召回量大增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公告,2014年国内汽车召回批次超过140批,涉及汽车总量接近507万辆,与2013年的530余万辆相比有所回落。在此之中,一汽大众、广汽本田以及上海通用3大生产厂家召回汽车总量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9.78万辆、58.24万辆以及51.42万辆,在整体召回数量中占比接近40%。
与此同时,在刚过去的2014年,自主品牌的召回数量也大幅增长。据统计,2014年共有10余个自主车企品牌实施召回,涉及车辆超过126万辆,接近3年自主品牌召回车辆的总和。而就在几年前,自主品牌还是“零召回”。这说明市场在成熟,消费者变得理性,召回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赢得品牌信誉和公信力的关键。
事实上,召回对于汽车业来说是一种常态,而并非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召回的产品,质量一定很差。”业内人士表示,召回与整车产品质量关系并不是很大,只是对新发现的产品缺陷的修正,让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尽管从2004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了汽车召回制度,但直至2012年《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公布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及“汽车三包法”出台后,对有缺陷的汽车进行召回才得到更为严格的执行,而企业也才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对待召回。
因此,在很多汽车业内人士看来,主动的汽车召回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负面的事,特别是对自主品牌来说,正说明了其对产品品质的自信,而提前对“将发生”的问题进行干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的安全性。
内功建设任重道远
最近,长安汽车官网显示,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长安汽车向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3月31日起,召回旗下10款车型,共计12.1003万辆。公开资料显示,自2014年4月至今1年的时间里,长安汽车8次召回。
如此密集的召回,让长安汽车又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长安汽车产品质量的技术研发和采购制造都还处于一个上升期,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出问题。而且,在某些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包括长安在内的自主品牌基本要依靠外资的零部件企业,整车厂对这些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其实很难掌控。”业内人士称,以长安为代表的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在急速扩张的背景下,销量快速上升,而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选择尽快完成订单的数量,致使汽车存在一些瑕疵,以致召回频繁。
虽然说,车企的主动召回是企业敢于直面产品质量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解决,这种比较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值得表扬。但是,从另外一面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中国品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功修炼依然不够。就长安召回分析,因为厂家没有公布造成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我们也就无从知晓到底是整车厂的错,还是配套企业没有做好质量控制。但即使是零部件企业负主要责任,整车企业相关等部门照样难辞其咎。
质检总局产品缺陷管理中心专家组成员朱西产认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由于考虑到产品可能会召回的因素,成本会有所增加,但这却倒逼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必须放弃以前的价格战策略,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发挥规模优势,提升产品性价比。
自主品牌频繁召回反映的还是中国品牌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譬如技术积淀不足、整个体系还不够成熟等。像长安汽车这样的企业,现在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研发实力,或者营销水平,都已经算得上中国品牌最强之一,依然问题频发,也印证了业内的普遍看法:即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完善现代汽车企业制度,提升产品质量,依旧是企业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记者 傅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