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需加快补齐制造短板
一场声势浩大的“互联网+”浪潮,正在搅动着国内汽车市场。无论是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还是乐视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准备在造车领域大干一场,都让“互联网+”汽车变得热闹非凡。
乐观者预测,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将全方位改变汽车行业发展模式,也为自主品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辟一条新路。谨慎者担忧,互联网带来契机的同时,并不能掩盖传统汽车制造工艺的短板,“瘸腿”弯道超车可能酿成危机。
“互联网+”席卷汽车行业
3月17日,工信部召开的一场主题为《推动汽车软件发展,迎接智能汽车时代》的研讨会引起各方关注。这次会上传递出的加快发展智能汽车制造等信号,让已经热得发烫的“互联网+”汽车领域又一次热闹起来。
在3月份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到“互联网+”,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从国内各产业情况来看,在与“互联网+”融合方面,汽车产业无疑走在前面。
梳理一年来国内汽车行业热点新闻,互联网一词频频出现。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共同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车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协同创新,展开跨界合作;奇瑞汽车联合易到用车和博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全新公司,计划明年推出首款“互联网智能共享电动汽车”。
除了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主动寻求融合,一些互联网公司也摩拳擦掌进军汽车制造业。今年1月份,乐视宣布成立超级汽车公司,并向外界发布了智能汽车系统,未来将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超级汽车。这也是国际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进军汽车领域之后,互联网汽车行业在国内的最新演绎。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汽车虽然融合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之快超出预期。汽车产业正在加速互联网化,互联网化已经逐渐深入到汽车产业的全链条,从制造、销售到汽车后市场等各个环节,“互联网造车”、“互联网汽配”、“互联网修车”、“互联网车险”等雨后春笋般兴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重点。未来的汽车信息化,要解决汽车和道路信息化、交通智能化如何更好地组合等问题,要从汽车技术向外延展。
自主品牌迎来赶超弯道?
伴随“互联网+”汽车的火爆,国内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论调重新响起。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互联网能够为我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吸纳社会创新力量,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体到汽车制造领域,借助互联网与汽车的不断融合,自主品牌有望改变当前发展劣势,生产出中国的“特斯拉”,实现对汽车国际巨头的“弯道超车”。
3月23日,汽车之家更是联合长安、奇瑞、吉利等二十余家国内企业发声,集体将“自主品牌”升级为“中国品牌”。汽车之家CEO秦致表示,此次更名旨在让国产汽车品牌不再仰视那些外国品牌,真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直面市场的挑战。
互联网的巨大魅力很难不让人着迷,然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自主品牌能够借助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
围绕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汽车领域的一些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大多数人表示,互联网与汽车行业的融合将改变传统汽车发展业态,但从长远来看,无法补齐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的短板,自主品牌就无法获得发展后劲。
汽车产业分析师张少华说,“自主品牌”改名“中国品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但应当注意到,汽车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将以性价比为基础,单单靠爱国主义救不了自主品牌。
而在一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看来,汽车电气化、汽车网络化的趋势将使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掀起了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国内自主企业而言,要想实现赶超,既要学新课,也要补传统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等旧课。
很多专家表示,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传统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比如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仍基本由外方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控制。如果这些核心技术没有进展,互联网技术再怎么融合发展,也不能为自主品牌带来质的飞跃。
工业4.0热潮中的冷思考
“赶超工业4.0的声音很大,但我们不能被热情推着走,要静下心来冷思考。”中科院自动化所中自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翟冬青说。
在翟冬青看来,当前国内工业4.0的声音很响,尽管这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更要认清自身工业领域基础薄弱的现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赶超。比如,像汽车、飞机、轮船等工业领域仍缺乏“可继承、可发展”的正向设计能力,还以购买底盘或反向测绘仿制为主。过于强调赶超,可能会使科研脱离了工业实际需求。
之前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汽车专家郭孔辉时,他讲到了一个汽车底盘的例子。这些年自主品牌车企的底盘生产大都使用国外车企的设计图纸,正向开发能力不高,有时候想自己改变一下底盘尺寸,就会遇到“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无论互联网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汽车,想绕过传统汽车制造工艺,只能是空中楼阁。”采访中,不少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面对火热的工业4.0和“互联网+”,更需要沉下心来加快补齐“制造短板”。
从目前国内“互联网+”汽车发展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回报快、周期短的汽车销售领域,一个是传统汽车企业与电商合作推出线上营销模式,一个是车载人机互动系统,比如通用的Onstar、长安的Incall等。而在最为核心的研发领域,“互联网+”汽车的合作还大多处于意向阶段。
有专家表示,过去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期让国内汽车市场跃升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为了抢占快速膨大的市场份额,很多自主车企在平衡盈利和研发时过于侧重前者,尽管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但积累下来的技术却不多。新一轮“互联网+”大潮下,各车企又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掘金”新领域,又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即将开始。值得警惕的是,新一轮发展中一定不能重复过去重市场轻技术的老路。
汽车专家贾新光表示,目前自主品牌车企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等领域做得远远不够,实现“弯道超车”难度很大。面对新一轮“互联网+”契机,自主品牌车企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基本功,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只有造出好车,才能更好融入这一轮发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