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要做好真善美价值判断的引领
文学艺术的普遍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在于文学艺术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文艺学的一个核心课题。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部门来说也概莫能外。但是,毛泽东没有忽视文艺反映与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审美本质。他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他又强调“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众所周知,通过典型化把生活美升华为艺术美,正是文艺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和独特魅力之所在,也是文艺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将文艺的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关节点。
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他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同样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文艺的最根本问题。要实现这个光荣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依据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有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这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网络时代,不缺乏文艺作品的传播,不缺乏网络评论的“吐槽”,缺乏的是孰是孰非的甄别,真善美价值判断的引领。如果只是关心市场的价值和功利的追求,缺乏对读者和观众的培养、引导读者和观众欣赏好作品,就会丧失文艺作品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创作和评论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翅膀,缺了哪一只翅膀都飞不高;文艺评论不能缺,缺了对创作的导向、对社会的引领、对读者和观众的培养,就会产生问题。这是评论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当前文艺界重视创作、轻视评论现象不少,言不由衷的假话、不痛不痒的套话、无的放矢的空话、晦涩难懂的“行话”,让文艺评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到伤害。文艺评论家的“不敢言”,很大程度上是“不愿得罪人”的心理在作祟。而当下很多文艺作品的研讨会,都是作品的出品方或者作者本人出资筹办的,评论家的劳务费大多由他们支付。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自然少了直言作品得失的底气。这也是文艺评论批评不够的一个原因。此外,各种大赛、评奖在代替着评论,当然各种赛事评奖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有的赛事评奖似乎把手段变成了目的,以为有了评奖就不需要评论了;有的甚至成了“圈内”人的自娱自乐,文艺评论的生态出了问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一下子就点出了问题症结所在。
曾经有业内人士提出设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提高文艺评论的稿酬,促使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此举有利于杜绝评论的“红包潜规则”,让评论家能够畅所欲言,写出真正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从而正确引导文艺的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非常重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希望文艺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作为舆论引导者的文艺评论家们,在从事文艺评论工作时,首当以道德为准绳,客观公正地评价文艺现象,方能写出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好文章,才能使我们的文艺百花齐放,出大师,出传世的不朽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