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文化艺术

新农村里的艺术享受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春节期间,西青区李七庄街邓店村农民陈经州把“各种忙碌”交给老伴,自己跑到村画社“享受艺术”。

    “嗯嗯,马上,马上!”陈经州放下电话冲记者一乐,“老伴来电,叫我回家吃饭。”说话间,一枝山茶花已在他的笔下热烈绽放。一旁练书法的张金良、陈经祥老哥俩会心一笑:“都够废寝忘食的!”百余平方米画室,邓丽君的《甜蜜蜜》余音绕梁,墙上挂满了由村民创作的张大千风格的小写意山水画。这是“十月画社”,2010年10月由村民自发成立,画室以及笔、墨、纸和颜料都由村里提供。陈经州忘了吃饭的事,铺开一张宣纸,边画边说:“邓店是‘文化人儿’扎堆的地方,从4岁的娃娃到70岁的老人,画画的不下150人。”

    一个1300口人的村子,150人舞弄丹青?一直陪同记者采访的邓店村民、现十月画社副社长陈子文开始讲故事。原来,早在30多年前,邓店就掀起了学画的热潮。1978年,画家郑壬和从四川来到邓店居住,他年轻时曾师从张大千,退休后专事山水画研究创作,到村里后成立了画班免费教乡亲们画画。“当时村里十几二十岁的孩子都学,少说也得百十来人。”陈子文进入画班时才13岁,陈经州20岁,那时村里没有任何娱乐,画画为他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欢乐。邓店画班搞出了名堂,被团中央授予“国画之村”称号,一年获得一台电视机的奖励,连拿三次。后来村里拉来业务,为照相馆画布景,大理风光、苏州园林、西湖春色他们都画过。改革开放了,人们开始忙着致富,陈经州、陈子文也面临着挣钱养家,种菜、打工、开车、做买卖……什么活儿都干,也就不再画画。

    时间来到了2010年。邓店的乡亲们富了。破旧的平房被拆了,全村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周恩禄说,富了的农民要有新追求,村里要恢复邓店画班,粗略统计,昔日的“黄埔一期”还有30多人能画。正说着,陈经州的《山野春居》图已有了模样。“这不都搬楼房了嘛!以前过年走亲戚,大公鸡、鲤鱼都是好东西。现在乡亲们的文化品位也提高了,街坊邻居都找我要画,过年送礼也变成送画了。”加入画社,很多村民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陈经州下班吃完饭就往画社跑,晚上7点到10点,雷打不动,是他的创作时间。现在,邓店国画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古文化街的一些画商常到村里收画。

    周恩禄告诉记者,村里正在计划建设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为了培养下一代,村里又开办了120多人的少年画班,由村集体出钱,请老师教孩子们画画。“他们是邓店的希望。”周恩禄说。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