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少年宫来京举办特殊儿童艺术展
3月,北方春寒料峭。广州少年宫常务副主任关小蕾带着她的团队,来到北京举办艺术展。这是一个特殊的艺术展,名为《“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这个艺术展的主角是特殊孩子,展示的是特殊孩子的艺术作品以及广州少年宫的教育方法。
从1998年开始,广州少年宫开设特殊儿童实验班,2005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他们通过艺术教育的渠道,培养了上千名特殊孩子。近年来,她们尝试用艺术展的形式,展现特殊孩子的价值,引起社会关注。而把艺术展开到北京去,同样抱着这个目的。同时,关小蕾也希望能够向社会分享15年来少年宫在特殊儿童方面的教育经验,让更多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把特殊孩子的艺术展开到北京去
2013年3月2日,北京鸟巢附近的中国科技馆,展出《“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持续一个月。
偌大的场馆里,没人注意穿着红色运动装的韦一哲。
他坐在一架靠墙的钢琴前,即兴演奏,专注而投入,丝毫不在意身后人声鼎沸。3岁被诊断为自闭症的韦一哲,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有他喜欢的一切。
他喜欢弹琴,也喜欢画画,爱画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和迷宫。伴随着他的钢琴演奏,墙面上投影着他的画作,在边上聆听的家长和孩子不断地惊叹、鼓掌。一旦处在人群中,他开始有点不自在,大声说话,也会发脾气。偶尔也会在人群中,用妈妈的相机给旁边的人拍照。
4岁时,韦一哲被妈妈送到广州少年宫学画画。到了上学的年纪,妈妈多次尝试,都被学校拒收。妈妈只好辞职在家,教他读书认字。
这是中国科技馆临时场馆的一角,一个特殊孩子在“真人图书馆”给人们带来一个真实故事。“真人图书馆”是《融合艺术大展》8个展区的其中之一,一些视障、自闭症、脑瘫以及唐氏综合征等孩子,轮番登场与观众交流他们的故事。
据主办方介绍,该大型展览将在北京展出一个月,除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全国政协展厅展出外,第三站还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他们“希望这次展出是一段继续推进‘特殊’与‘普通’的破冰之旅,能进一步促进特殊儿童未来‘同心、同行、同班’的融合教育”。
开设特殊实验班
举办这样一个《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真的不容易。廖一柱2月底就来到北京筹备,除了日常展览,3月他们连续举办了几场工作坊以及沙龙,分享特殊教育理念。其中,广州少年宫常务副主任关小蕾是灵魂人物。
1984年,从广州美院毕业的关小蕾成为广东少年宫的一名美术老师。同年,一名叫陈元璞的8岁男孩子也来到少年宫学习画画。
关小蕾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元璞,觉得他“傻傻的,好可爱”。后来才得知8岁的阿璞是一个”轻度精神发育迟缓“的孩子。这是第一个关小蕾正式接触的特殊孩子,触碰到她心底最软的部分。她想起自己小时候身边也有一些特殊的孩子,当时还同其他一群小孩子笑话别人。
那时,少年宫学位不多,要通过考试才能进来。阿璞连考了好几回都未能通过,数学考了零分,只好走后门进来。关小蕾发现,阿璞喜欢画画,“视觉表现非常好”,他的画仿佛能带人进入一个奇幻世界。于是,关小蕾带着阿璞画了好几年的画,不仅当他的老师,两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21岁那年,阿璞在少年宫和关小蕾的帮助下,出了一本画册,名为《无音之乐》。阿璞的经历启发了关小蕾,她认为,这些特殊孩子需要更多的空间和鼓励,“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1993年,关小蕾有了自己的女儿,女儿出生时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并发吸入性肺炎,连哭声都没有。关小蕾的好朋友是儿科护士长,她悲观地预计“你这个女儿长大了能穿针就不错了”。
关小蕾觉得生命一下子跌落到一个低谷”。没想到关小蕾真的创造了奇迹,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女儿健康地长大了。这段经历,更让她深深感到这些特殊孩子的家长不容易。“自己受了煎熬,很明白孩子家长遇到这种情形的感受。”
1998年,时任少年宫美术学校副校长的关小蕾,在少年宫开设一个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面向阿璞一样的特殊孩子招生,义务为他们提供艺术教育。当年招了20多孩子,主要是脑瘫、自闭症以及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
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关小蕾凭着热情,边教边学。她和少年宫的四五个年轻老师一起,每周三晚上给他们上美术课。关小蕾说,最初她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但慢慢发现,其实他在改变你,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他们给我们的收获比我们给他们的还要多。”
关小蕾的女儿长大后,也喜欢画画,喜欢跟一些特殊孩子一起画,和一个脑瘫的孩子做了好朋友。
少年宫这十五年
2005年,广州第二少年宫落成并正式启用。有了这么好的条件,特殊实验班也跟着升级为“特殊教育中心”,在原先的美术课之外,陆续增设了计算机、社交、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课程,并为此配备了3名专职老师。现有特教中心的课程,有的按照年龄区分大中小班级,每个班级30多人;有的根据特殊儿童需要,开设了五到六人一班的小组课。
2010年,广州少年宫争取到市民政局“福彩基金”,总预算190万元,用于开展“特殊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项目,提供3400个学位,这个培训课为期2年,时长4个学期,每学期提供的学位达到1400个。
目前,广州少年宫实际提供的免费学位,已经超过了政府要求的每学期850个,这些免费学位包括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以及独立班就读。来上课的孩子不仅仅是患有智力、残障等问题的特殊儿童,还包括重症住院治疗、边缘少年以及在福利院、贫困家庭的弱势儿童,他们向这些孩子开设了40多个艺术教育课程。
2012年,广州少年宫开始尝试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一个班里有20多个普通孩子和一两个特殊孩子。这是2006年,他们发起的特殊孩子家庭与普通孩子家庭的互助活动———“手拉手”的延续。
据关小蕾介绍,这个融合班的实验目前仅仅针对广州海关职工的孩子开放,每学期还会举办2~3次的手拉手户外综合课堂,如参观植物园、美术馆,在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基础上,开设一些艺术课和戏剧课,让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程度的孩子在艺术活动中融合互动,接纳合作,互相支持成长。
与此同时,广州少年宫多次举办肢体工作坊和美术工作坊,邀请社会公众与特殊孩子一道参加,通过他们之间的了解和接触,推广“融合”。
2010年12月,亚残运会在广州举办。广州少年宫趁机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一次特殊儿童艺术展。艺术展的主角有阿璞,来自台湾的画家黄美廉。这些艺术展承载着关小蕾的期望。艺术展是一种面向政府和社会的倡导工作,“向社会发出更多的呼吁,让公众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艺术是最好的方式。”
关小蕾感慨,“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因此,这次来北京举办展览,也是他们有意识地分享艺术教育经验,这是她和广州少年宫走出的第一步。
接力棒:有人接得住
2010年举办的特殊儿童展演很成功,但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老师来说,做展览处处遇到难题。当时,光场地一项,和广东省博物馆洽谈就不顺利,一贯做大型艺术展的博物馆觉得“挺碍事,怕特殊孩子会影响秩序和有安全隐患”。
最终关小蕾还是说服了对方。没料到展览结束后,博物馆馆长过来说,他们很感动。因此,这次《“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的广东站,广东博物馆将免费提供他们最大的馆。
这次上北京展览,也是场地难找。其间,关小蕾联系过中国美术馆,也找过国家博物馆,但都未能成功。最终在2月初,才与中国科技馆敲定下来场地。
筹措阶段,北京的同行们也纷纷出力。北京东城区少年宫、中国儿童中心开展后各自组织老师以及孩子们前来观展。东城区少年宫还联系了多家脑瘫康复机构,海淀培智学校的特殊孩子和广州来的特殊孩子一起互动。
从2008年开始,北京东城区少年宫也为一些脑瘫孩子提供艺术教育,他们的美术老师自发给北京晨光的50个孩子每周二、周三上门送教。美术部负责人闫明说,“与广州少年宫早期做的内容是一样的”。他表示尝试借鉴广州少年宫的想法,只是社会对这些孩子的关注不多,一些远离市区的孩子出行交通不方便,真的实现他们的想法,还是很困难。对广州少年宫的北京之展,闫明希望加强与广州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同时学习广州少年宫如何获得政府支持的经验。
在中国儿童中心书画部主任赵雪春眼中,这次展览就像一个引子,抛砖引玉,接下来,我们需要让展览变成一个接力棒,影响更多的人。目前,中国儿童中心更侧重通过一些关于儿童的研究项目在全国推广。
采访中赵雪春强调,她所在的书画部以及另外7个部门已受到了广州少年宫的启发,决定先做起来。至于能否将广州少年宫的经验在全国开展,她也说不准。“这接力棒也可能接不住”。目前,他们开发的一套适合儿童互动参与的课件,将在6月份的巡展中对外推出。这也是和广州少年宫的一次合作,“不能感动完了,就没有了”。
“我们做这个展览,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当中。”关小蕾谈到来北京做展览的目的,她指出,现在的很多少年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在她看来,作为政府提供给市民以及孩子课外活动和学习的少年宫,“它的功能决定着必须面向所有的孩子,包括特殊孩子”,而不是“不是说我愿意做就去做”和“施恩给这些孩子特殊服务”。这是“我们应该提供的,也是理所当然做的事情”。“通过我们这样做,促使与广州少年宫性质一样的校外机构能够意识到这点,也能投入当中”。
当然,面向公众的艺术展,更能让更多普通孩子重新认识特殊孩子的世界,关小蕾很感慨地说,“其实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接触这样的展览很少。如果来,就给他们的内心埋下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