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让艺术展现公共性与互动性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近日,国家大剧院一层的大型艺术装置古戏台上首次开唱了一出大戏,无论是北方昆曲剧院带来的昆曲片段《牡丹亭·游园惊梦》,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们带来的民乐四重奏,都让观众在古老的戏台和现代的大剧院之间产生了一种“穿越”感。
当代著名雕塑家陈志光设计了这座古戏台,他对记者表示:“艺术品不能高高地放在象牙塔上,它要有公共性与互动性,这样才能走得比较长久。在古戏台上有不同的表演形式,都能让观众参与其中,这属于跨界的演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的刘礼宾感言:“所有的民族符号和作品,都面临转型的问题。古戏台的设计为演出营造了一种场景,这种场景给演出带来了不同的感觉。”
在民乐四重奏的演奏过程中,观众听到了很多熟悉的曲子,其中的一位演奏者介绍:“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民族音乐的普及,我们也选择了通俗易懂的曲子,之前我们在演出的时候也会向观众介绍每个乐器的形式和曲目的来历等。”对这次演出,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国家大剧院不仅是国内最高表演艺术殿堂,更是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此次在古戏台装置上唱大戏,将空间演出和展览融为一体,不仅是大剧院艺术活动形式的大胆创新,更是丰富观众艺术体验的有力尝试。”
“有没有小朋友愿意上来跟老师学戏曲身段?”在国家大剧院五层花瓣厅,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好璐来到台上,以老师的身份邀请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上台,教他们“拉山膀”、“开门”等昆曲的经典动作。在观众的阵阵欢笑中,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次活动也是国家大剧院“走近艺术殿堂—暑期高雅艺术体验活动”的系列之一。
在周好璐眼中,昆曲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昆曲属于民族艺术,现在很多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而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因此被称为‘戏曲表演的教科书’。”而昆曲委婉、平和的特点,也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聆听。“昆曲延续了唐诗宋词这种诗一般的语言,观众一边听着唱曲,一边看着绝美的曲词,能够极大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周好璐认真地说。
为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演员们在剧目的选择上也有考虑。周好璐介绍:“昆曲完全做到通俗易懂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剧目的选择上会尽量做到有文有武,能让青少年容易接受。像《青冢记·出塞》第一出,就非常热闹。”她认为,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更是对家长的一次熏陶。“现场观众听了后,会觉得昆曲这么好听,包括今天加入了这些互动的环节,让观众感觉昆曲并不是难以理解和接近的,我希望以后更多的家长带孩子看这样的演出。”
谈及昆曲的长线普及工作,周好璐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剧院要有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的态度,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欢戏曲,是没有机会接触,给孩子接触戏曲的机会非常重要。此外,还要有像大剧院这样愿意为我们提供展出平台的单位。我以前有个观众,他第一次听我讲座是高中生,后来考上北大,我们演出时,他专门跟我说我小时候听过你的讲座,现在来看你的戏,那就说明我们的普及是有成效的。”
相关新闻
推荐信息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