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共舞新意与商机
首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颁奖现场。
新加坡艺术家带来的精彩演出。 记者周密摄
精美的缅甸木雕。
刚刚落幕的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较好地诠释了“简约而不简单”的举办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本届艺术节首次增加了“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和“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两个新内容,让艺术节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拓展了云南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领域。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决定》中明确,要挖掘多元文化资源,建设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括,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构建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教育、文化基地。
从本届亚艺节精彩的演出、观众的热烈掌声后面,也可以看出,在文艺商演、书画展览、电影拍摄和保护非遗文化方面,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许多共鸣之处及后续合作的商机。
新亮点
骑行、微电影拓展全新交流领域
2013年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是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提升云南省体育文化品质,结合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着力打造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该活动于2011年和2012年已分别成功举办了两届,并在2012年被列入云南省“桥头堡”品牌赛事。今年,该赛事吸引了国内数十个城市的千余名自行车运动员和亚洲各国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齐聚昆明,不但有助于推广昆明市城市建设和滇池治理成果,也能让中外友人感受昆明的自然景观和旖旎多姿的人文风情。
作为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是本届首创,举办地在云南省的临沧市。亚洲各国的1800多部微电影参展,无论从剧情、画面还是配乐,对业内人士或是普通观众都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同时也提供各国洽谈影视交流及合作的机会。
老传统
歌舞类占八成不再“耳目一新”
在桃源广场,亚洲艺术家“走进人民”巡演,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团队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表演,来来往往为之驻足的市民不少。
市民孙先生谈到,原本以为广场演出的观众都是中老年人,到这一看才知道,原来年轻观众也不在少数。“一些年轻人特地向单位请假跑来看演出,现场气氛相当热烈。”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社文科工作人员袁玉明说,这种多国艺术家深入各个广场演出的形式在昆明比较少见,绝大部分观众都是自发前来观看,多数观众对许多国外文艺形式接受程度较高。“演出结束后,还有观众特地买礼物到后台向演员表示感谢。”
在现场,记者随机问了几位观众:“您觉得这个演出怎么样?”回答大同小异:“很好看,很漂亮,挺有意思的。但是,和以前见过的歌舞在形式上也差不多。”
在官渡古镇,来自越南、尼泊尔、斯里兰卡的艺术家让清晨的古镇变得喧嚣热闹,现场掌声此起彼伏。“越南这个斗牛舞以前好像看过了吧……尼泊尔的服装和泰国的很像啊……是不是快演完了,只有唱歌跳舞?”这样的疑问也时不时地在人群中出现。
在本次桃源广场国外团队的演出节目单上,歌舞类节目占了80%。由于歌舞类艺术较直观,因而往往在一般艺术交流中占据很大分量,而像文莱艺术团带来的马来武术、Tar(一种当地特有乐器)演奏这类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数量偏少。
说到新颖的舞台表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殊岚表示,泰国、缅甸、越南和老挝的木偶剧、传统舞剧等,与云南少数民族的舞剧等类似,其特点鲜明,比较吸睛,十分适合舞台表演。“如果将其带到昆明舞台上,相信会很受欢迎。”
针对增加艺术形式的必要性,赵殊岚说:“云南每年也有许多歌舞剧团‘走出去’,到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商演,除了表演传统歌舞,还会加上一些迎合当地文化的木屐舞、舞蹈诗剧、杂技等。同样,我们在引进东盟南亚国家艺术演出的时候,也可以因地制宜做出丰富变化。”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穗彦表示,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理相近,文化相似,是块“优良的商演土壤”。建议双方相关部门多进行合作及艺术交流,使昆明变成东南亚国家到中国的商演第一站。同时,在引进东南亚、南亚商演的时候,也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艺术形式。
促旅游
微电影做推广必然“1+1>2”
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同期在云南省的临沧市举行。长期扎根云南的微电影导演秦川说,昆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几乎可以为所有影片提供外景素材。
“云南有着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自然风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许多东南亚、南亚同行对昆明的第一印象。”而且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许多外地人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状态至今仍知之甚少,如果能把这些独特的风俗拍摄成片,素材取景范围将十分巨大。
秦川认为:“用微电影的形式向周边国家推广云南旅游业是最省钱的方式。”因为传统电影首先需要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一部低成本电影,投资可能也得上百万元,而微电影所需仅是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微小投资。“在传播途径上,传统电影只能在各大院线上映,花销不菲。微电影可以在东南亚国家的公交、商场LED这些户外媒体全天候滚动播出,影响范围广,受众也更多。”
“微电影不但本身盈利,还可以带动旅游等周边产业共同发展繁荣。”2013年“花样云南”首届中国国际小微电影节上,云南的微电影拍摄团队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拍摄了一部描写佤族爱情故事的微电影。“该片在网上一经播出,在海外点击量首月飙至15万,片子中的澜沧、孟连、双江、耿马等景区游客人数也因此增加两成。”
目前“花样云南”首届中国国际小微电影节组委会正与泰国旅游局、云南各大旅行社协商,将仿照《泰囧》在泰国的宣传模式,根据网络上点击量较高的微电影制定配套旅游线路。秦川说:“云南许多景点目前‘各自为政’,如果以电影作为媒介,将它们串联起来,成为行程旅游线,定能发挥1+1>2的效果。”
除此之外,目前昆明军乐艺术学校也正与亚洲微影视国际联盟、“花样云南”中国国际小微电影节组委会合作,成立了国际首家微电影主题学校,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游学服务的同时,也招收一些东南亚、南亚学生,合作形式日渐多样。
精品展
东南亚艺术收藏不止“老三样”
作为亚洲艺术节的重要版块,“四海一家”驻华使馆馆藏精品展、朝鲜艺术家油画精品展及中国——七彩云南文化博览会三个展览在云南省博物馆、新闻路文化空间展出。展品包含缅甸挂画、紫檀茶壶、越南宝石画、老挝银雕、巴基斯坦油画等数个亚洲国家的驻华大使收藏的互赠礼品,引来不少市民参观品评。
在展览现场,从事收藏工作的汪先生表示,挂画、木茶壶、银雕等艺术品在东南亚、南亚十分常见,其中很多都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然而,昆明乃至全省、全国目前对这些国家艺术品收藏的认识还停留在“老三样”——红木、牛皮画、挂毯一类物品上。随着大众化藏品价格日益提升,有收藏倾向的市民不妨适当扩大收藏范围,发掘一些新的商机。
赵殊岚认为,在绘画、雕塑以及现代摄影方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门类,例如一些极具特色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如果有条件可以定期举行这些作品的展览,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拓宽艺术交流的群众基础。
云南省博物馆第三层是以腾冲皮影为主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腾冲皮影展台的两边,题有“千古英雄灯下舞、万古豪杰手内提”的对联。泰国游客Tequila表示,云南皮影戏与泰国木偶剧有些类似,而且造型粗犷高大,雕刻精美,容易体现细节,表演起来给人强烈视觉冲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民俗、礼仪、服饰、舞蹈正在迅速淡出我们的生活。有业内人士建议,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对国内此类非遗文化保护得十分到位,例如泰国会将一些冷僻文化技艺与旅游相结合,相关部门不定期将旅游团带到制作车间、店铺内参观、购物,通过游客口口相传,将产品传播到周边国家或地区。同时,可以为“非遗文化”与高校搭桥牵线,邀请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发掘潜在商业价值。此外,与旅游局或者旅行社合作,开展游学服务,让国内外游客亲身体验其魅力,提高关注度。
赵殊岚建议:“云南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沟通,学习对方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或者推广我省的一些独到方式,对双方而言都将是不错的学习机会。”
记者 吕慧钧 张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