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
滚动头条:

文化艺术

湖北京剧院访俄演出 中国传统艺术闪耀莫斯科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从心怀忐忑到“吃不消”

  作为“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活动的开场大戏,省京剧院在莫斯科连演三晚。

  行前精心准备,著名表演艺术家、院长朱世慧仍有些忐忑:对于俄罗斯观众来说,中国京剧是“陌生的老朋友”,在这个文化迥异的国度里,湖北京剧专场能否受到欢迎?

  谁知,俄罗斯人民超乎想象的热情,差点令湖北艺术家“吃不消”。

  当地媒体空前关注此次活动,争相前来报道,其中包括俄罗斯三大电视台——俄罗斯第一频道、文化频道、独立电视台。从展厅陈列的京剧乐器和服饰,到演员装台、走台、化妆,记者们都兴趣盎然地用镜头记录下来。

  来“探班”的媒体,换了一拨又一拨。

  于是,老生尹章旭一次又一次地“翻译”剧情:“这出小戏讲的是古代侦破故事,我扮演一位机智的办案官。”

  丑角谈元一道又一道地走台:“我在三出戏里演不同的角色:梢翁、娄阿鼠、媒婆。”

  青衣万晓慧一遍又一遍地演示:“我化妆依次是打底彩、拍红、定妆、上胭脂、画眼睛……”由于记者们都很青睐拍摄“带妆的姑娘”,她一直没法卸妆,就连吃中饭也只得顶着浓妆。

  在演员、服装师和琴师指导下,独立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欧莉娅体验了戏曲演员扮戏的过程:化好旦角的妆,再穿上《贵妃醉酒》里的戏服;水袖一甩,折扇掩面,举手投足间颇有几分味道;一转头,又有模有样地拉起京二胡。只是,演出快要开锣了,这位“洋贵妃”仍穿着一身行头主持节目,急坏了青衣潘欣。

  第一频道女主持人卡佳则对净角脸谱兴趣浓厚,花脸江峰手把手教她勾花脸、挂髯口。两人站在一起,真像兄弟俩。她感叹:“还没到演出环节,就有这么多道‘工序’,中国文化真有意思!”

  骄傲的观众为艺术折服

  连续三晚,异域文化奇妙交响。

  珍藏着俄罗斯最古老管风琴的格林卡音乐文化博物馆,响起清脆悠扬的京胡声,该馆首届“世界音乐”国际艺术节由中国京剧揭幕。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陈列的欧洲著名雕塑,“邂逅”了来自东方的杨贵妃,中国演出第一次走进这座百年博物馆。

  湖北艺术家献上精湛表演。《游湖》《赤桑镇》《拾玉镯》《徐策跑城》《访鼠测字》《贵妃醉酒》,六出折子戏涵盖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展现唱念做打表演技巧。京剧艺术之美,深深打动了俄罗斯观众,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京剧演员身上,似乎发散着磁力。每次开演前,女性观众争先恐后地体验京剧化妆,演员们为她们画的俊脸,成为当晚最抢眼的妆扮。每场演出后,热情的观众又围着京剧演员,争相合影留念。

  三场演出反响热烈,朱世慧沉浸在喜悦中:“俄罗斯观众是‘骄傲’的,为自己民族的艺术而骄傲。但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他们也会发自内心地喜爱与尊重。”

  的确,79年前梅兰芳赴前苏联演出的盛况,至今令京剧界津津乐道。他三周内演出10余场,他每次都要反复谢幕才能退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等艺术巨匠也到场观看。许多没买到票的观众聚在剧院前,久久不愿离去。

  致敬经典,与“天鹅”共鸣

  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女公墓,残雪未消。著名芭蕾舞艺术家乌兰诺娃长眠于此,如今仍不时有人在墓前献上一束鲜花。

  乌兰诺娃生前这样写道:“芭蕾是我的生命。我生为芭蕾,死亦为芭蕾。”灰白的墓碑上,她翩翩起舞的雕像令湖北艺术家感喟。

  乌兰诺娃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诗人艾青为她的优美舞姿,写下了动人句子:“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她也曾经来汉演出。在武汉剧院工作过的一些老人,记忆犹新。剧院1959年落成时,最轰动的演出莫过于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吉赛尔》,千人排队购票的场面很是壮观。武汉女作家胡榴明遗憾地回忆,那一年自己9岁,因为没有入场券,与乌兰诺娃擦肩而过。

  在乌兰诺娃的故乡圣彼得堡,京剧艺术家们特意前往马林斯基剧院,观看了一场《天鹅湖》。这座始建于1783年的大剧院一直是俄罗斯重要的文化象征,《天鹅湖》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永不落幕的经典。《天鹅湖》已上演百余年,门票也不便宜,依旧座无虚席。芭蕾舞演员们将“足尖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们盛装出席,精彩之处屏息凝神,中场休息掌声如雷,表现出较高艺术素养。

  “震撼!”老旦易艳说,这些演员的深厚功力和艺术上的严谨,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在她看来,芭蕾和京剧有着相通之处,都是程式化的艺术,亲眼目睹俄罗斯芭蕾舞剧的演出盛况,对京剧演员是一种鼓舞。

  朱世慧2011年秋季随全国政协文化艺术考察团赴俄时,也观看过《天鹅湖》,亦是一票难求。虽然肤色、语言不同,但他产生了艺术共鸣:每个国家的优秀艺术,都浇铸着一代代艺术家的心血。

  “我们也要向芭蕾艺术学习,思考怎样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朱世慧认为,芭蕾舞经久不衰,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俄罗斯人民尊崇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能使文艺工作者对追求的事业更加自信、自豪。京剧艺术发展很需要这种氛围。”

  背景:荆楚风动 中俄情浓

  中俄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从2006年起,中国与俄罗斯相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主题年活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加深。

  湖北与俄罗斯也有着传统友谊,并与萨拉托夫州结成友好省州。今年,“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由文化部、湖北省政府主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承办。一系列精彩活动,将陆续在俄罗斯开展。

  作为首场活动,京剧专场演出已在格林卡音乐文化博物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连演三场。目前,《礼乐中国——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特展》正在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展出。此外,还将举办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灵秀湖北”图片展、周韶华国画精品展,组派武当武术功夫团参加莫斯科国际军乐节等。

  声音:俄罗斯人说京剧

  文化迥异、语言不通,俄罗斯人如何“看懂”京剧?

  艺术学家扎哈诺娃连续观看两场演出,陶醉不已。十几年前,她曾在北京居住一段时间,常去戏院看戏,成为京剧的忠实拥趸。她说:“在京剧的舞台上,每位艺术家都是那么光彩照人。相信只要看过京剧的俄罗斯观众都会难以忘怀,喜欢上这门艺术。”

  在莫斯科一家网站工作的弗拉基米尔,到中国旅游时偶然看过京剧演出,从此念念不忘。他认为,比起其他热情观众,自己算得上“专业级”的。本报记者采访他时,他反而抛出一连串问题:“京剧是中国国粹,为什么以‘京’而不是以‘中国’命名?欧洲歌剧与中国京剧都是戏剧,形式怎么如此不同?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是京剧起源时就出现了,还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京剧的写意性,让异国的观众也能感受其意其美。湖北艺术家此行,为京剧俘获了大量新“粉丝”。

  “感觉太新奇了,令人难以忘怀。”观众阿列克契说,中国京剧的化妆、服装、音乐、表演等,和自己看过的所有演出截然不同。来自音乐学院的学生塔季扬娜由衷赞叹:“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让我们在莫斯科了解到这种独特、罕见的艺术。非常感谢!”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