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圆满闭幕
23日晚,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颁奖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本届艺术节涌现了一批本土优秀剧目和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代表了近年来广东艺术创作的新成果。“这些节目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艺术节评委、湖北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一级作曲李道国这样评价本届省艺术节上的作品水平。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方可杰则对本届省艺术节在艺术类别、单元设置上的大胆创新表示赞赏:“这次艺术节特意办了梁郁南粤剧作品专场,将一个剧作家的作品作为一个单元来展示,足以显示广东在文化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我在国内这么多艺术节头一次看到。除此以外,现代舞、美展、大学生戏剧作品等单元的加入,也让我们看到了广东文艺在新时期、新视野下的精气神,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下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
经典剧目长期打磨
本届省艺术节集中展示了近两年广东原创舞台文艺精品,不少都展现了“追梦”、“圆梦”的美好愿景。广东粤剧院此次两台新编作品《梦·红船》和《风云2003》广受好评,正如院长丁凡所言,“不要总是‘快餐式’地匆匆忙忙做,要‘静下心来’。经典剧目需要长时间打磨,才能让群众认可。”
“这次广东省艺术节,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干净、积极向上、健康。”本届艺术节评委、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说。
总政话剧团原副团长、一级导演王寿仁虽然是第一次做评委,但他与广东颇有缘分。在这里,他曾经导演过5台作品,其中一部还参与了首届广东省艺术节,亲眼目睹了这些年广东舞台艺术的发展,“习总书记谈到了创作的‘高原’和‘高峰’问题,我在这届艺术节上都有看到,有些作品能够商演,经过打磨拿到国际上也毫不逊色。”
中青年演员挑大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感到特别欣喜的是,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中青年“挑大梁”,“大部分都是20多岁,足以说明年轻一代‘上来了’。”不论是小百花潮剧团演绎的《若蕖》,还是广东粤剧青年团作品《梦·红船》都让人眼前一亮。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刘文龙》是第一次来省艺术节,剧中男女主演、作曲、司鼓等重要角色更全部由新秀担纲。
何玉人用“文化自觉”来描述她看到的这一群文艺工作者和政府领导,“广东有钱,但广东戏剧绝不乱花钱,所有的舞台作品都很‘写意’,这说明广东的戏曲艺术是在按照本体艺术的规律在发展的。”
在这次艺术节上,她看到了广东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剧种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非遗’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白字戏和西秦戏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濒临灭绝,但我却在这里看到了它们在政府的帮扶下不断成长。白字戏《龙宫奇缘》虽然是个神话剧,但演绎的却是音乐家马思聪对故土的眷恋,这是非常深刻、有意境的,我希望这些地方戏能到北京来,让更多人能够了解。”
非专业院团很活跃
与往年不同的是,第十二届省艺术节还为全省整体水平较高的民营艺术院团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可以看得出,广东省艺术节相当平民化,是一个有利于基层文化、改革开放地域文化发展的艺术节。”评委蔡体良说,“文化建设不能只弄大制作,而是要使艺术创作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实现全省的文化普及和精品创作两不误。”
青岛市话剧院名誉院长、一级编剧代路说,这次参演剧目的“组合”特征非常明显,“广东文化体制的活跃有目共睹,就拿中山市的话剧《寄往春天的快递》来说,演员、编剧等都是业余的,连区文化馆都在努力写戏、做戏、拍戏,这种现象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在他看来,除了专业文艺院团外,此次艺术节体现了广东非职业艺术院团的活跃状态,“包括民营院团、大学生剧团等等,这种‘组合’方式也能让整个文化建设走得更远。”
这些非职业剧团所呈现的生命力也让人惊喜,相较于专业作者,话剧《黑瞳》敢于触碰相对敏感的题材,话剧《康梁》也将剧目与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寄往春天的快递》写的更是最普通的快递员故事,却通过大家愿意看的风格来呈现,“这些剧目别看编剧大多都是业余的,写作角度却很刁,胆大敢写、敢触摸很多专业作者甚少接触的领域。”评委王寿仁评价道。
惠民演出广受欢迎
本届省艺术节除了在广州主会场上演外,佛山及惠州分会场也同时举行,南方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广东民族乐团等省级院团也纷纷“下基层”,将自身打造的精品剧目让更多市民分享,得到了包括广大市民和评委在内的一致认同,并表示“这种方式一定要坚持下去。”
“惠民”并不代表质量降低。依托小区、广场、庭院这一群众文化肥沃“土壤”,惠民演出更是展现艺术创新成果的好机会,新增单元“文化公园惠民演出”今年就有9台精品演出。
广东民族乐团团长陈佐辉说,“下基层演出的作品,既要有学术性、思想性,也要兼顾市场性、普及性,既要好听又要卖座,我们相信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也一定能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
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不少专业艺术院团也得到了新的生机和发展。新纳入省艺术节框架内的广东现代舞周,曾经历了重重困难,但从去年将舞蹈搬进社区后,便开始出现了“转折点”,观众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现代舞周节目总监张月娥说,通过进社区,现代舞表演上座率明显提高。(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