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让百姓爱上传统文化
时间:2015-01-19 信息来源:不详
讲创新
传统文化要进行20%的微变化
文化展示周从交流开始。在“走进文化南安讲坛暨两岸传统艺术交流会”上,台湾青年木偶联合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吴佳政、秘书长陈颍隽,高雄义大世界艺术总监蔡德生分别做了主题交流。
“传统艺术文化的创新就是‘贴近当代的微变’。”就传统艺术如何创新发展,蔡德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传统艺术必须做出改变,“如果群众不走过来,传统艺术就要走入群众,有了群众参与,传统文化就有创新发展的力量。”但这种变化不是巨变,而是微变,是20%的微变。
对于如何让传统艺术产生微变,蔡德生给出了他的建议。第一个微变是要有让百姓主动参与的“消费微变”,可以以地方固有的文化根基与基地,开办传统文化街区、传统艺术节等,以娱乐带动教育,以体验带动学习。从而让百姓产生“消费微变”。
第二个微变是结合新媒体的“渠道微变”。把传统艺术题材融入时代电影、电视剧,播放传统艺术电视消费广告及公益宣传片,实现今古结合。此外,还可推广观光亲善大使,与企业进行宣传合作。
第三个微变是新格式的“形式微变”。可以开办艺术节,建立传统艺术代言人角色,以“动漫时代”的人偶形式参与各种公众活动;还可鼓励厂商开发传统艺术“文创商品”;举行文创设计竞赛等培养“文创人才”等。
当记者向他介绍泉州刚刚举办的海上丝路国际艺术节时,蔡德生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活动正可产生微变,让市民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他说,当微变开始后,传统文化艺术与大众“谈恋爱”的日子也就开始了。
吴佳政在交流中则具本提到,台湾布袋戏已搬入电视荧屏,引发收视狂潮。在台湾“从8岁到80岁,没有不知道布袋戏的。”吴佳政说,这与布袋戏的历次改革是分不开的。
做交流
让传统文化走进群众
此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还走进校园、来到广场,进行“文化惠民”,让传统文化走进群众。
“哇……”12月9日,当看到小小木偶嘴里喷出烟雾时,南安一中的数百名高一学生发出持久的惊叹。当天,来自台湾高雄的天宏园掌中剧团走进南安一中,进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剧团团长叶势宏说,木偶喷雾、吹气球这些杂耍动作已经成为剧团表演的“标配”。通过这样的形式创新,可以提高木偶剧表演的观赏性。
“传统布袋戏演出的不一定是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叶势宏说,为了达到竞争需要、赢得市场并保持独特魅力,布袋戏演出一定要有古典味道,并加入新鲜内容。
在当天的南台传统艺术校园传承交流活动中,台湾艺术家们说,“在台湾,布袋戏进入校园已经成为常态。平常一周至少要有3堂乡土课,日常还会进行传统艺术校园创意比赛,暑期还有夏令营活动。”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对布袋戏的接受度很高,校园推广也更好做了。
9日至11日,天宏园、长义阁两个台湾掌中木偶剧团连续三日分别进入南安一中、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毓元中学进行校园活动。
白天进校园,晚上进社区。9日至11日,嘉义长义阁掌、台北兴洲园这两个木偶剧团轮番在南安人民会堂广场进行免费公演。
“好看,真好看。我坐在这么后面也能看得清。”10日,前来看戏的黄老伯说,台湾的掌中木偶做得挺大,金光闪闪,不会因为人多而看不清。据悉,台湾布袋戏为了照顾后排观众,木偶从8寸9寸发展到1尺2寸,并发展出金光布袋戏。
“真刺激,会变脸,还喷火,好好玩。那个木偶在舞台上跳来跳去,挥舞棍子很酷啊。”随同妈妈过来看戏的小学生小黄不住地说着他的新发现。
“我们很感谢有这次机会,到泉州这掌中木偶的发源地学习交流。”作为此次台湾掌中木偶剧团的带队者,台湾青年木偶联合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吴佳政说,木偶这一传统艺术具有文学、哲理、说书、雕刻、刺绣、彩绘、音乐、戏剧这八大美,在台湾有句老话,“学布袋戏的孩子不会学坏”,传统艺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力,发扬、发展传统文化两岸可以共同努力。
除了论坛交流和表演,11日,两岸布袋戏演出团体还进行了交流活动,台湾青年木偶联合会还到专做电音三太子的南安晋福文化馆参观交流。
相关新闻
推荐信息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