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
2014年春晚,小彩旗持续旋转4个多小时用来表演“时间”的舞蹈节目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虽然各方褒贬不一,但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和创意无疑引起了极大关注,同时也让大家又一次深深体会到可被视为舞蹈界传奇的艺术家杨丽萍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创造力。2003年杨丽萍作为策划者以《云南映象》的形式呈现了一场宏大的原生态舞剧,其中的大部分演员甚至是来自本地从未经过艺术训练的土生土长的艺术家。此剧不仅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风格,也给当地和杨丽萍创立的多家相关文化艺术公司带来了极大收益。杨丽萍在作为艺术家的同时充分展现出成长为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者的风采, 《云南映象》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了崭新的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在如何发展和管理文化产业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上,与会者在文化导向、管理方式、产业边界、商业化运作规则等方面存在不同见解,困扰着我们的是——如何走出这些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的中国式谜局?
来自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的王聪丛认为:“在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反思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是什么,比较国际上一些国家对文化管理的定位与运作,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是在消费环节中出现的;在英国它们则承担着文化创新的角色;法国、意大利很看重文化遗产;德国更重视文化的知识和历史价值。 ”
放眼看欧洲,“在西方,艺术是非常具有社会批判性的,尤其是在一些前卫艺术当中。比如摇滚乐,它不仅是把每个音符放在正确的位置,更是青年活动的一部分。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欧洲,当谈论艺术的时候便会谈到艺术之间的许多关系,不可能切断相关各领域的内在连续性,这不仅涉及单个艺术门类,还会将诸如电影、剧院、音乐、诗歌等概念结合到一起。例如在过去的50年中音乐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大,而披头士则是上世纪60年代非常重要的一支乐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这样一来,如果想要了解西方,不了解西方音乐就不可能做到。有时在音乐会上,一些人可能站起来摇晃身体,有些人会在那里尖叫,这有时令人觉得奇怪,但是其真实的存在正是当时的革命性的一部分。这是西方艺术中一些负面的具有批判性的部分,也是艺术的含义与价值之间的一种张力所在。正好似在卖一张录影带时,不仅是在卖录影带,其中还包含着艺术和其它许多涵义。 ”曾在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工作多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文化与艺术团体管理与创新研究研究生院教授Luca Zan认为,应深入思考艺术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仅将其当做一件商品来对待。
而在当代中国,对所谓的文化艺术往往充斥着一定程度的功利热情。“艺术的基本功能是欣赏,但现在已逐渐让位给了投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但由于市场的影响,使艺术家从前是看政府的脸色、看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而今更多的是看市场的脸色,甚至是根据市场订单去创作、去生产。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文化部原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指出:“艺术创作不是产业,无论一幅画一年能卖多少钱,卖画是产业,但画画不是产业,艺术应与市场保持一些距离。让艺术回归民间,才能凸显其功能。要让艺术品从过热的市场炒作中解脱出来,由小众的投资收藏转为大众的欣赏。艺术只有在活生生的人群中,才能拥有最长久的生命力。 ”
正如Luca Zan所说:“关于艺术,你需要更多地考虑怎么去听它,去感受它,去消费它。多出去走走,听音乐、看画展,去更多的经历这方面的感受更重要。 ”也许以此作为理解和定位文化艺术产业的出发点,才是规范和管理我国略显野性与自由的文化艺术市场、破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国式谜局之基础与诉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