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半小时将为成都带来什么?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报告
成渝的“第四极”地位首次得到“官宣”认定,来自于一份交通规划。全国两会前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概念,即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在第一太平戴维斯昨日发布的《定网谋效——以交通一体化建设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以下简称《报告》)中注意到,半小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尤其重要——其中既有“经济圈”的机遇,同时也有“生活圈”的机遇。
机遇1
半小时“经济圈”
随着半小时铁路可达范围大幅扩张,支撑了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交通一体化在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区域,以及周边区域向中心城市借力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负责人、高级董事罗元均在采访中,数次强调“交通一体化”的概念。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中,“经济圈”的“一体化”,是此前的一大痛点。近年来,成都中心区域发展迅速,但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渐明显,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城市外围区域和周边城市的发展则相对不足,城市化水平较为落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都发展为强核心城市是社会特定阶段的发展结果,而中心城市如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才是接下来的重要使命。”罗元均表示。
交通一体化能够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吗?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建设已经给出了答案。以合肥为例,随着长三角铁路动车组公交化的运行,合肥积极承接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十年间,合肥连续超过8个省会城市,跻身中国省会城市GDP前十。
经过多年的布局与发展,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发展也已初见成效,其中,半小时铁路可达范围大幅扩张,为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圈的构建起到支撑作用。以成德眉资为例,成都和德阳之间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现已设立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等功能区、“成都中欧班列”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的德阳基地。成都和眉山协力建设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形成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都天府中药城与眉山“西部药谷”、仁寿经开区与郫都区川菜产业园、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与甘眉工业园区均签署了合作协议。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已经共同推出多项重点合作任务,建立起协同招商及项目流转机制。
机遇2
半小时“都市圈”
交通一体化发展,也帮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极大缓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
一个细节是,在2020年GDP排名前十的省级单位中,成都仅以3%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36.5%的经济体量,放眼全国省会城市都是十分突出的。
“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长,导致城区人口密度不断攀升,由此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诸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等,将会成为降低城市宜居性、制约城市高质高效发展的潜在诱因。”罗元均说。
地铁是成都“变大”的动能之一。十年前,成都只有一条连接南北的地铁,半小时铁路仅能到达传统主城五区。而如今,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58公里,拥有12条地铁线路与1条有轨电车线路,将传统主城区与邻近区域串连起来,超越深圳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的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
《报告》指出,通过打造都市圈,可以向周边区域疏解中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在实现不同区域和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产业分工协作的同时,也能促进人口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布。比如,在市域铁路公交化方面,长三角地区引领着全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创新发展——2012年开通的上海金山铁路是国内首条市域公交化运营的铁路,不限定具体车次与坐席,可刷上海交通卡、手机APP,并享受与市内公交换乘优惠,极大增强了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联系。罗元均指出,都市圈建设的首要前提,便是基础设施有效联通,“具备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特点的综合立体式交通能有效提升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都市圈内各城市和区域间的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
《报告》显示,成都铁路站点与发车密度已经有明显提升,比如,半小时铁路路程可到达都江堰、眉山、德阳、简阳市等周边城市及区域,初步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作为实现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成都与周边近邻区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是保证成都都市圈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依托。”在他看来,这也是成都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迈向全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有力支撑。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实习生 李佳宁 制图 李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