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产生过重要影响。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精神因素的沉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经典管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管理实践依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当代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应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示、指导作用。
如何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国学精粹与人文素养,融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如何科学地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管理之路,自主创新,顺利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提升中国企业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中国优势企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
2.“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从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规避矛盾。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基础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3.“中庸之道”促进和谐稳定。儒家思想所说的“中庸”并不是大家平时所理解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蕴含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体现了企业管理中的适度管理原则。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方式。对管理者而言,就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要注重度的把握,主张不偏不倚,行权执中,与时屈伸,刚柔相济,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观察。在中国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贵“和” 持“中”。因此,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平衡表面上不相容或相互抵触的失误,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包容一切,坚持中庸,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庸管理”主要分三个方面看待:其一,从整体发展看,既要安人,又要安己。在经营状况良好时,企业要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感恩于社会;在经营不善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运营以及创新行为;其二,从具体管理看,管理者要保持刚性与柔性的平衡,要保持集权与分权的平衡,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要保持长期战略与短期规划的平衡。
4.“无为而治”注重管理艺术。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无为,不是不为、没有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要顺其自然的基本原则。“道”即规律。由于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人为干预,让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展、变化便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为;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以收到“以无事取天下”的圆满效果。道家思想在管理领域影响深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无为而治”虽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管理客体和下属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倘若一个企业所有的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目标来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当然也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管理者只有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考虑与策划企业的战略和未来等大事,才能“无所不为”。
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文化对于形成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起着根基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在实际工作中提炼、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