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滚动头条:

协会新闻

2017中心城市成都排名第五 仅次北上广深

时间:2018-02-05 信息来源:互联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格局。今天的成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正融入国家开放大格局,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前沿,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成渝城市群相向发展;肩负省会城市责任,强化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2月1日,2017城市发展年度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发布了《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将50个中心城市分为4级,其中成都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位列第五,领衔由7个城市组成的国家中心城市“第二方阵”。成都为何能在众多城市中排名领先?在各项指标中呈现出什么亮点?本期“发现成都新引力《成都经济观察》特别报道”将对话报告的研究主持人,解读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亮点。

  第三只眼》》》

  2017中心城市成都排名第五

  仅次北上广深

  2月1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2017城市发展年度论坛上发布了《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将50个中心城市分为4个分数段(4级),其中北上广深位列第一分数段,组成中心城市“第一方阵”,成都排名第5,领衔由7个城市组成的中心城市“第二方阵”。

  报告阐述了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城市体系动态变革中,我国发展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意义,提出中心城市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提炼中心城市的定义和范围。通过立足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围绕交通、产业、空间构建超级版图下中国城市化的“算法”,依据结构层次化、全面评价、多元发展、创新引导、科学统计五大原则,首次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动态衡量中心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大层面15个评价准则衡量中心城市的发展情况。

  其中国际层面占比30%,包括经济联系、门户作用、人才吸引、文化交流和政治影响5个评价准则;国家层面占比30%,包括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4个评价准则;城市群层面占比15%,包括中心城市影响力和中心城市首位度2个评价准则;城市层面占比25%,包括城市基础条件、城市运行效率、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公共服务4个评价准则。

  报告显示,50个中心城市可以分为4个分数段(四级),60分以上包括北上广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市;45-59分段为成都、天津、杭州、苏州、武汉、重庆、南京七市;35-44分段为青岛、宁波、长沙、西安、郑州、无锡、大连、厦门、沈阳、佛山十市;35分以下为其他29个中心城市。

  报告指出,四级中心城市在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个层面的平均表现均呈现逐级递减规律,即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其各层面得分也普遍靠前。北京、上海在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层面发展最均衡。国际层面层次鲜明,成都、天津、杭州等在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发力;国家层面,北京、上海全面领先,广州、深圳、成都其次。报告同时指出,成都在文化影响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优势。城市群层面,排名靠前城市主要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

  报告同时对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我国中心城市未来应准确定位、总揽全局、因城施策。其中,综合得分60分以上城市,应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打造全球城市领导力,在国家层面发挥全面影响;综合得分45-59分段城市,应突出专业化职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更加显著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综合得分35-44分段城市,应加强国内地位,承接国际影响,通过壮大城市群支撑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综合得分35分以下城市,应继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定位,与城市群捆绑实现协同发展。

  政策引导》》》

  科学确定城市战略定位

  到2020年 成都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

  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此次总规修编,是继2011年版总规修编后我市进行的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本轮规划,科学确定城市战略定位,对成都战略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同时明确“三步走”发展目标,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九大提出的分阶段目标。按照未来5年、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来安排。

  到2020年,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到2035年,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此外,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强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此外,规划在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整体形态转型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构建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重塑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工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增进人民福祉,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本轮规划还在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增进人民福祉、发展天府文化、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呈现生态进阶、民生进阶、文化进阶、治理进阶四大进阶。

  专家观察》》》

  对话报告研究主持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

  成都文化辐射能力比同等城市更突出

  2月1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作为主题报告者,在2017城市发展年度论坛上作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昨日,本报记者联系到张国华,对话报告发布者,请他解读成都的中心城市发展亮点,同时“因城施策”,请他为成都未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出谋划策”。

  记者:报告指出,成都在文化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优势,请问您认为成都的文化和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国华: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城市,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并对全球城市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此次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衡量我国50个中心城市在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多层面的优势与短板,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人才吸引、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架构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在区别不同城市实力的同时,展现每个城市的特色。

  成都在国家层面排名靠前,仅次于北上广深,文化辐射能力比同等城市更突出,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文化传播能力、城市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活力等方面,包括成都的文化产业产值和城市网络搜索热度这些具体指标得分都比较高。成都的创新能力也位居前列,良好的教育资源、数量较大的科技人员、较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是成都创新发展得以相对领先的基础,同时在创新空间发展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方面,成都也做得比较好,这些都给成都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记者:报告建议,综合得分45-59分段城市,未来发展应突出专业化职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更加显著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具体到成都,请问您认为未来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体可以如何做?

  张国华:成都中心城市综合得分排名比较靠前,人口和资源禀赋都具有优势,某些方面可以向北上广深看齐;在国际层面要积极向上看,增强对外、对内开放,突出自身优势,加强与全球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打造西南地区门户和重要国际节点城市;国家层面要发挥引领作用,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城市群层面要突出合作,成渝城市群要加强与区域协同发展,在未来发展中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自身层面还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城市基础条件和治理水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与政府财力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切切实实提高城市的内在吸引力。

  此外,中心城市要促进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重视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和空间组织效率,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的交通网和互联网条件下,抓住人口流动、产业变迁等关键力量,重塑城镇空间,合理安排产业、交通、公共设施布局和功能融合,把握产业集聚与运输成本之间互动机制、产业集聚规律和空间结构优化与综合交通体系之间空间协同关系,促进产业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向可持续竞争优势发展,做到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名词解释

  中心城市

  报告所称中心城市涵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及所有常住人口200万以上且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的地级市,共计50个城市。

  本报记者 温珙竹


相关新闻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