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滚动头条:

协会新闻

详解四川机构编制工作“1+8”政策体系六大亮点

时间:2018-01-12 信息来源:互联网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1日讯(记者 李丹)1月11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四川机构编制工作“1+8”政策体系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雷世界在会上详细介绍了“1+8”政策体系的六大亮点。

  据悉,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编委的直接领导下,“1+8”政策体系出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全省、全国的首创,更在于它实现了一边调查研究、一边转化成果,按照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思路,大大缩短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实效的时间。主要有以下六大亮点。

  一是“亮”在万人问卷大调研,使文件有了深厚沃土。“1+8”政策体系从初衷到成文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是单纯靠“秀才”坐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而是源于实践、源于基层、源于广泛的民意。据悉,四川做了万人问卷,上问到中央编办和省领导、下问到基层干部群众、中间问到省直部门和兄弟省市,归纳调研成果并与中央要求有机结合,最终形成 “1+8”政策体系。这集中体现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政治性,服务和保障中心大局的战略性,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系统性,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挖潜增效统筹推进的实践性。

  二是“亮”在调研重大成果的应用,使文件有了理论支撑。管总文件在“基本原则”里明确提出“四个三”的理论成果,就是“三个资源、三个用编、三个转变、三个定力”,这是四川的原创,也是四川对全国机构编制工作的一大贡献。正因为有了这个成果,才结束了机构编制工作没有理论支撑的被动局面,开启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新天地。首先,它们相互联系着:“三个资源”是本质属性,是逻辑起点,是理论支撑,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引领作用,“三个用编”是基本原则,“三个转变”是基本路径,“三个定力”是基本保证,三者为科学配置和使用“三个资源”提供保障。其次,它们相互影响着:“三个资源”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三个用编”回答了“怎么使用”的问题,“三个转变”回答了“怎么管理”的问题,“三个定力”回答了“保持什么工作状态”的问题。这就是四川机构编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涵养、相印证、相推动的理论体系。

  三是“亮”在以岗编适度分离为导向促进人才向基层倾斜,使文件有了“人往低处走”的突破。当前,许多地方存在一组矛盾。在基层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大量缺乏人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而市县这一级事业单位却存在程度不同的人员工作不饱和、人浮于事的现象。调查研究发现,人才下不到基层一线,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相对上级机关而言基层待遇差、人员职称评定受局限,尤其是教师、医生在基层评职称“天花板效应”明显。集中体现在:名额少、层次低。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四川在分文件中提出“岗编适度分离”的措施。鼓励和引导事业单位人才支援乡村,将编制和人事关系留在市县,工作下到基层,简称“人才下派”。这样,人才就可以享受县上、市上的优惠政策。同时,组织部门十分支持这项工作,在干部使用上对下派的人才予以倾斜。由此让人才安心于在广阔大地上书写论文、在群众的心坎上评定职称。这项新机制在全省许多地方实施后,效果很好。

  四是“亮”在机构设置中引入了激励机制,使文件有了促进发展的实效。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管理机构是推动园区发展的一线指挥部。以往园区管理机构的设置,特别是升格没有与园区的发展挂钩,园区普遍有“升格前靠坐等天上掉馅饼、升格后又坐享其成”的问题,使本应该而且可以发挥巨大激励作用的机构升格资源白白浪费。基于这个考虑,四川在分文件提出引入激励机制,就是把园区机构升格与园区全面发展挂钩,而且实行退出机制,这样一下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被基层称为“不用扬鞭自奋蹄”。

  五是“亮”在将人民满意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追求,使文件有了民意认可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 “放管服”改革的当头环节。可以这样说,政府与群众打交道,无外乎两件事:一件是“老百姓找政府”,就是通常说的行政审批;二件是“政府找老百姓”,就是通常说的治理。其中,第一件是第二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百姓办事方便,程序最少、时间最快、不花冤枉钱,政府才能得民心,这是治理的上策。为了实现这个初衷,四川在分文件中鲜明地提出将人民满意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追求。

  六是“亮”在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自身建设,使文件有了良性循环。编办承担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配置重要执政资源、稀缺资源和源头性资源的重任,这就为这支铁军队伍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打铁必须自身硬。为此,四川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保障性工程并在分文件提出来,叫响了“建铁军队伍、当干事先锋”的形象品牌,形成了一手抓自身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两个成果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关新闻
快速导航: